见证历史兴衰,焦作古镇“隐身”三千年,至今鲜为人知
一个古镇,一位帝王,一个传说。 待王是明清时期修武四大古镇之一,位于焦作市中心东9公里处,因周武王伐纣时当地群众于雪夜中“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而得名,素有“焦作东大门”之称。百姓“箪食壶浆”迎王师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东进至孝邑(如今的马村区待王村),率大军在此驻扎,练兵习武、排兵布阵,百姓们更是欢欣鼓舞,有的杀猪,有的宰牛,有的酿酒,只为迎接武王,史称“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此后,武王便在孝邑与各路诸侯将领研讨战法,商议排兵布阵,整顿军纪。一日,大军即将东征,武王临行时宴请孝邑百姓以示告别,百姓闻讯连忙带上醇香的美酒前往。席间,一位老者说:“武王仁德超群,视民如子,此次出师伐纣,必定旗开得胜,一举灭商,陛下即将出征,村民感戴您的恩德,恳请陛下能为孝邑重新赐名,以示纪念。”太师姜子牙说:“孝邑百姓如此热情款待王师,陛下赐待武王镇如何?”武王连连点头:“正合朕意,赐待武王镇。”后人简称为“待王镇”。待王镇镇域面积42平方公里,总人口3.9万,是焦作市最早的四个建制镇之一,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定为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全省117家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2005年,马村区撤销待王镇,设立待王街道办事处,管辖原待王镇行政区域,办事处驻待王村。
明清时期商贸超过县城走进待王村主街,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农副产品、特色美食、传统特产应有尽有。这条热闹的主街中部,便是过去的盐店街。待王是明、清时期的商贸重镇。据该村村民李随群介绍,晋豫一条重要古道从山西陵川南下,沿山门河到待王,向东到修武。作为交通要道,明、清时期,待王沿古道两边店铺众多,商业贸易甚至超过县城。盐店街主要是销售食盐的店铺,山西一位陈姓老板来到这里,负责修武境内食盐的销售。在陈老板的旧居,挂着一块“让三分海阔天空”的匾额。也许正是遵循“让利,诚恳待人”的经营理念,陈老板的生意做得很大,把山西的盐卖到了河南等地,又把河南的土特产销往山西。沿着盐店街前行,不远处有一座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关帝庙。古时,商人都喜欢供奉财神,陈老板专门在待王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关帝庙,供奉武财神关羽。在封建社会,祠堂往往是一个村镇姓氏的文化中心,宗族的人在这里聚族议事,也有人在这里设立书院,为村里能缴起学费的孩子授课。待王村有多个祠堂,其中张家祠堂保存最为完整,从大门到墙壁,从窗子到椅子,都保留着原来的模样。精美的砖雕石刻、美丽古朴的木刻雕花,让人望之惊叹。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在待王村委会附近,几家民居依然存留了古代的建筑模样。这些墙都是山西的建筑风格,用黄土、石灰和糯米汁拌和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待王村东门曾有玄帝行宫一座,规模宏敞,殿宇峥嵘,由四方信士善人公立,始建于何年何月暂无可考。两年前,村里在原址出土石碑、石狮、石顶梁柱等文物十几件,特别是石碑碑文翔实记载有待王祖师圣会,每隔三年(或四年)长途跋涉朝武当山金顶玄帝宫之盛况,以及朝顶详细路线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对考察研究马村区乃至焦作市道教起源发展和社会文化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待王的马车店砂锅是焦作出了名的美食。马车店,即古代设立在古道旁招待行人、车马的旅店。“待客如王,以客为尊”,是待王古镇坚守数千年的待客之道。当天中午,记者一行来到马车店,感受到了待王人待客的热情。据传,武王时期有这样一句话:“将士出征,饭可不吃,酒不可不喝。自古打仗讲的是一个‘勇’字,做酒讲的是一个‘烈’字。”待王酿之美酒列为天子贡品,历代进奉。“待王贡酒”因此得名,并相传至今,成为当地一方名酒。武王伐纣的历史,待王人没有忘记。待王村委会成员冯欢说,马村区旅游部门已经有了建设武王伐纣文化园的规划,该项目规模占地2000余亩,以“武王宫”和“纣王宫”两大宫殿群为核心,景点浓缩从西岐至朝歌一线的山水、风物、关隘及商周国都等风貌。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牧野之战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文化古迹,可以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质。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迹,往往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破坏,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已逐步消失,挖掘和保护好这些历史和文化,已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话题。来源:焦作日报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龙卿 摄影报道
挖掘和保护好这些历史和文化,已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话题。
箪食壶浆原来出自焦作,厉害了 作为一个待王人,有点看不下去了。如果这文章真出自《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之手,那素质可是有待提升了。
1、关于“焦作东大门”可能是作者自己臆想出来的一个词儿,当地人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因为焦作建市就没多少年,以前还归着修武县管呐,从没有哪个待王人觉得这儿是焦作的东大门。
2、关于武王赐名那段儿当然是演绎,但要演绎也得靠点谱,不能信口胡来,还“正合朕意”,“朕”是从秦始皇才开始用作皇帝专有代称,你让周武王这样说是不是不太合适了?
3、关于你说的那个“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关帝庙”,庙址在现在的待王小学,文革的时候已被革命小将消灭了,现已片瓦不存。焦作七中对面的那个拙劣假冒品是近年来新建的,完全没有文物价值,建议注明。
4、全篇总在有意无意的说什么“待王贡酒”。在此郑重声明:待王根本就么有酒厂,也从来没有过什么“贡酒”,更不存在什么历代进奉,不信去查地方志。做广告的信口胡说不会有人当真,媒体记者这么写不合适。
最后,历史文化当然要保护,但不能信口雌黄无中生有。待王确实是个三千年古镇,但几千年兴废,并没有留下来什么,特别是革命小将们斗争的时候,把最后的四旧都扫进了垃圾堆。这固然遗憾,却是事实。
最后的最后,如果那个“武王伐纣文化园的规划”真的存在,你作为记者,应该好好呼吁一下停掉这种劳民伤财的工程,真占了那么大片地方,最后无非是给大爷大妈提供一个广场舞场所而已,不可能拉动什么旅游的,现在游客们都不傻,都会上网,不会轻易上当的。探寻真相、兴利除弊才是你们记者该做的,而不是做什么软广告。 现在每个地方为了发展旅游都要挖掘历史古迹和往名人身上靠,而不顾历史事实及所处的地理环境。箪食壶浆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的典故,怎么能和武王伐纣联系上,再说再说武王伐纣时待王这个地方还是黄泛区,根本没有人烟,直至秦汉以后,黄河向南改道,才有人在这个地方居住。 瞎鸡蛋糊弄,劳民伤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西待王附近据说有个闯王藏宝洞,可以开发下:lol 好东西都拆完了吧,遗迹不多 此作者就像现在的新媒体写手!胡编乱造,车马店砂锅就是学习武陟砂锅,原来在三门河待王桥东边,现在搬到待王火车站附近了!它就像大街上你随便在那里看见的小饭店,没有什么特色。本文作者是不是自行车爱好者,十年前骑友晚上去过这个饭店。像这样的店有点历史的村庄都会有的 现在有价值的不多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