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hk 发表于 2019-2-7 17:19

过年纪事(一)上坟

         过年纪事

(一)上坟


         在我的家乡阳庙一带,有除夕上坟的习俗。到除夕,过年的准备活动已告结束。午饭后不久,家家户户的男丁成群结队,相约往坟地而去。一路上,乒乒乓乓的各种炮仗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上坟为何?为了唤回逝去的先人回家,和子孙们团聚,一起过年。记得小时候,跟着穿着粗布大褂的祖父去上坟。路上祖父总会给我讲上几辈子的事。到了坟地,要先在祖先坟头上供奉大馍枣花,焚化纸钱,做一番祷告,然后燃放火鞭。不燃放火鞭就没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就不足以唤醒亡灵回家。


         后来祖父老了,我们弟兄几个就和父亲一起去。两年前我父亲作古,我们弟兄几个就领着孩子们一起去。上坟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只要人类社会还在生生不息,这种传承就不会中断。不过在传承的过程中,总会有改革,有创新。


         据说,很多年前,上坟并不在除夕,而在大年初一。改为除夕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初一上坟是起五更早上去的,天还不明,又冷气逼人,十分不便。改为除夕晌午就方便从容得多了。二是国人的本性问题,总想把该做的事先做了,到了初一,就少了股头绪,好清清静静得过年快活。这从贴春联上就可看出。


         打我小时候记事起,贴春联都在初一早上,没一家是除夕贴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突然街上有一家,是我的同龄人,也是发小,除夕上坟回来后,就立马贴上了春联。行人过他家门口,纷纷驻足,呵呵地笑,都说,这积极哦!大家可能都是属猴的,短短两三年,都改为除夕贴春联了。


       上坟的变革还体现在,有的地方简单化了,有的地方复杂化了。简单化的主要表现在,基本没啥人带大馍枣花在坟头供奉了,都是直接烧纸放火鞭。复杂化的,主要是增加了宗族的联合祭祀。这个联合祭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的宗族活动经过几十年的沉寂,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倏然复活,祖先会应运而生。


      祖先会主要职责是向本族的各家各户收取会费,组织宗族祭祀活动。上坟的祭祀自然也在其中。这多年基本都定在除夕下午两点钟,已经形成了规矩。届时各家都先去老坟集中,由会头组织祭祀。会头要先讲几句话,大意是增加宗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之类。然后向老祖宗墓碑鞠躬,烧纸放炮,就结束了。结束后各家再上自家的坟。


         坟地都在村外不远,少则一二里,多则七八里,个别有十来里的。我们家坟地在村东南隅五六里,从小都是走路去的,不到半个小时。那时连自行车都很少,大家就只能走路了。我归结了一下走路去的三大好处:一是走路可以暖足,不至于那么冷慌;二是走路上坟,大家结伴而行,说说笑笑,颇不寂寞;三是走路可以表示出对于祖先的崇敬之情。


      后来自行车普及了,就有人骑车去上坟。再后来,摩托车,三轮车,电动车,一直到现在的小汽车,也相继成了上坟的交通工具。坟地边的田间小路,实在放不了几辆车,就挤挤插插了。所以好多开车族就不得不把车放在外边稍大点的马路上,再走个一二里去上坟。这样算下来,开这个车基本就是个摆设。


         我有个本家侄儿,两口子在广东打工,去年买了辆车,过罢年就一直放在家中,一年没动。今年这个侄儿回来了,除夕去上坟就派上了用场。路上都是上坟的人流,各种交通工具夹杂其中,再加上路上到处都有放大炮放焰火的,车也开不快。我这侄儿开车,我走路,结果是差不多同时到达坟地。


         我说,孩儿,你还不如走路来哩!


      我侄儿说,叔,我过罢年就又走了,我这车就又是一年不动。你说,这两天我再不风光风光,我买这车弄啥哩哦!


         呵呵......

拓荒牛 发表于 2019-2-7 20:20


年味,就是浓郁的乡土情怀。过年上坟,很多地方都存在,表达了子孙后代对先人的一种思念之情。
原创美文,谢谢分享!

速贷100QQ 发表于 2019-2-12 15:59

各地的风俗不一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过年纪事(一)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