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堂
清化镇三街,有白衣堂二。 广场西街尽头,坐南朝北的一座幽静的小庭院,有个白衣堂,人称南堂。一进大门,正对面,就是白衣堂;正中供奉着白衣大士,东是送子奶奶怀抱小孩,西是碧霞元君和三圣母。小院东厢房设了两个殿,北是阎君殿,正中是地藏王,两厢排列着秦广王、楚江王等十大阎罗王;南是孙真殿,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白衣堂和孙真殿之间有个小过道,通向后院。后院显得更为幽静。也是坐南朝北的一座房子。东是主席殿,正中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画像前是毛主席挥手的小瓷像。主席像东是手捧青龙偃月刀的关羽,西不知是哪家神圣。主席殿西是戏曲之家,门锁着。
南白衣堂碑刻甚多,大都是四方善男信女捐款的情况。比较有价值的是四通古碑。大门东侧立着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碑刻。小院西墙上镶嵌着清顺治年间的碑刻。白衣堂东墙上镶嵌着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和四十五年的碑刻。它们都是重修白衣堂的碑刻。至于究竟始建于何时则不可考矣。另外,顺治年间的碑刻,称清化镇三街为三地方。
堂西侧是条小路,往北一二百米,与清化老街交汇,称为小十字。过小十字,继续北行百十米,东折少许,再北折少许,眼前就又是个白衣堂了,人称北堂。
北堂和南堂相比,就简单多了。这是坐北朝南的一座两层的三间小楼。楼下是白衣堂,供奉着白衣大士,两边也有送子奶奶等。她们的神像都在玻璃框里,保护得相当好。楼上是观音殿,供奉着观音的画像。
楼下捐款的碑刻也甚多。比较有价值的只有一个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重修白衣堂的碑刻。碑刻上刻着清代一位姓胡的生员撰写的重修白衣堂刻石序。从刻石序可以看出,北白衣堂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并于乾隆53年(1788年)重修过。和南白衣堂相比,不难看出,其历史要晚得多。
清化镇三街,弹丸之地,相距只有三四百米,竟修了两座白衣堂,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