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河南日报
从中州大道西折,上农业路。步行约一刻钟,路北赫然耸立着巍峨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厦。蓦然间,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从我十八岁那年,为了追寻那虚无缥缈却自以为是的爱情,孤身一人由新乡跑到郑州,到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曾多次来此,但都是坐车加办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未有闲情东走西逛。难得像现在这样小住几天,抽空随意转转,竟生出了平常没有过的感触!说起河南日报,带给我的是满满的幸福的回忆。1978年我上初中,到1983年我高中毕业,考上大学,整整五年的时间,河南日报未曾离开过我一天。那时,我母亲在村里的学校教学,整个大队只定了两份河南日报:一份是大队部的,一份是学校的。我家住在大队隔墙,邮递员送报来了,一份送到大队部,一份送到我家,由我母亲捎到学校。当时物质文化生活都很贫乏,可读的书报很少,每天中午放学,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如饥似渴地看河南日报。报上的东西,我几乎一点不落地看了个遍。尤其喜欢的是文学副刊。上面登的小说、诗歌、散文,带给我的欢乐更多。我甚至抄写了一大本读报笔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摘抄下来,早读课反复朗诵。例如一个叫顾圣皓的人,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的反映知青夜学马列的诗歌,时至现在我差不多还会背。又如,不知谁搜集的登在河南日报上的清代原阳县秀才吴连镜创作的〖拾粪歌〗,我也背过。还有不少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文学作品,如孤胆英雄岩龙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孤身一人在深山老林里与敌人周旋,干掉了几十名越南兵,最后壮烈牺牲,让我萌生了参军报国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只是由于后来考上了大学,才破灭了我的军旅梦。
记得上高中时,河南日报整版发表了一篇反映农村改革的《重返柳河湾》的短篇小说,我是顾不上吃饭一口气看完的。看完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写得真实,和我们村里的事差不多。当时我还想,这样的小说我也会写。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关注报上的读者来信。总有各地读者给河南日报写信反映问题,河南日报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如果说,我的中学时代,还写过几篇好作文,不时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并在全班多次朗读,归根结底,其功劳都来自于河南日报。我天天看报,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中就开始琢磨报纸上各种文章的写法,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中间如何过度等。日久天长,竟无师自通,收获颇丰 。凡此种种,留给我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终生不忘的。
1983年我考上了大学,大学图书馆里的书,古今中外的名著,没少读。但每当我去阅览室,别的报刊杂志看不看,总是先习惯性地翻翻河南日报。后来我参加了工作,也不断与河南日报邂逅。前些年学校还有人给教师们送报,一份焦作日报,一份河南日报,除了我全校没一个人看。这几年报也没人送了,我只是偶尔到办公室,偶尔会碰到河南日报,才会偶尔看看。社会发展到此,一部手机在手,可以走遍天下,各种报纸的没落式微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但我相信,河南日报将长期不会消失,无论何时我遇到了她,我都会怀着一种虔诚之心去亲近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