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面塑艺人”马军利:研究二十年,巧手捏出精彩世界!
焦作“面塑艺人”马军利:研究二十年,巧手捏出精彩世界!一捏、一揉、一搓,屏气凝视,用小刻刀灵巧地点、切、刻、划,片刻之后,一个个精巧的面人就如小精灵般,在焦作面塑艺人马军利的手上跃然而出。
马军利出生1971年6月,系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北朱营村人,从事面塑工艺制作研究二十年左右,其爷爷马天宝1898年生人解放前为面塑艺人,在洛阳开封新乡从事厨师面塑工作谋生,解放后在新乡塑料厂食堂工作直至退休。
其本人受到爷爷父亲影响,从小爱好雕塑绘画,耳熏目染对面塑绘画产生极大的兴趣,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对传统面塑的研究,并对面塑材料进行了改良,利用传统面塑的技艺和材料,研究出新型的面塑材料,抛弃了传统工艺材料的弊端【干裂、发霉、不能长时间摆放】对材料进行了更新改进,技艺方面发扬传统技艺的同时结合了现代雕塑技艺,使得面塑作品的细节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八年创立了自己的面塑工作室,志在发扬传统面塑工艺。
面塑艺术的起源于历史:
捏面人,就是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塑源于汉代,盛于清代,流传至今,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
面塑绝不仅仅是个玩赏品,它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同时,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此外,面塑还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但它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价值有独特的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小小面塑更能显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经营,面塑早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它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因素。因此,面塑既是雕塑却又超越了一般雕塑的意义。自诞生以来,面塑始终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受到我国世代少有的“重视”,成为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 展示点作品图片就好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