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通道的“珠峰救援”——我院成功完成幼儿微创十二指肠巨大异物取出术
命悬一线:小小“水宝宝”,酿成致命危机“医生!快救救孩子!”急诊大厅里,一对年轻父母抱着1岁的乐乐(化名)焦急万分。怀中的孩子嘴唇干裂,腹部却异常鼓胀,每隔十几分钟便剧烈呕吐,情况十分危急!值班医生迅速组织抢救并询问病情。原来两天前,充满好奇心的乐乐将几颗色彩鲜艳的“水宝宝”(材质为:遇水膨胀树脂珠)放入了口中。短短数小时内,这些珠子在胃肠道内疯狂吸水膨胀,体积激增数十倍。其中一枚竟牢牢嵌顿在肠道最狭窄的“虎口”——十二指肠降段。此处仅铅笔粗细,前有胰胆管开口,后邻重要血管,堪称消化道的“百慕大三角”。异物嵌顿导致乐乐发生完全性肠梗阻,食物与液体无法下行,从而引发剧烈呕吐、无法进食进水,迅速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患儿精神萎靡,状态极差。快速响应,精准研判:多学科协作铺就生命通道
乐乐被紧急收治入我院儿外科后,绿色抢救通道立即开启。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焦作医院执行院长周方的统一指挥下,儿外科、儿科、麻醉科、影像科、PICU等精锐力量火速集结,各科室各司其职、紧密协作。 生命支持先行:医疗团队第一时间评估,患儿已处于中度脱水状态,精神反应极差。立即给予快速、精准的静脉补液,强力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失衡,为后续关键操作稳住生命基石。 影像精准导航:急诊超声、腹部CT检查快速完成。影像清晰显示一颗直径约3厘米的球形异物,严丝合缝地嵌顿于十二指肠降部,周围肠壁已见明显水肿。这个位置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血管和胰腺,手术风险极高。 权威一锤定音:河南省儿童医院焦作医院特聘主任邵雷朋仔细研判CT影像后,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指示:“患儿情况紧急,内镜微创取出是首选方案!必须争分夺秒,做好万全准备。”迎难而上,妙手取珠:内镜微创创造生命奇迹
内镜下取出嵌顿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异物,对于年仅1岁的幼儿而言,堪称业界高难度挑战。异物位置深、视野暴露困难、操作空间极其狭小,加之肠壁水肿脆弱,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穿孔或大出血等灾难性后果。这不仅是对主刀医生技术的极致考验,更是对整个团队协作能力的严峻挑战。 面对这种生死攸关的挑战,周方院长迎难而上,主动揽过手术重任。术中,周方院长操控细长的儿童专用胃镜,谨慎通过食道、胃腔,抵达幽门。随后,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巧妙运用内镜器械,精细调整牵引力度与方向,最终,这颗惹祸的“水宝宝”被安全取出!当异物成功取出的那一刻,手术室内响起如释重负的低声欢呼——成功了!康复出院,感恩致谢:技术协作守护生命之花
术后,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乐乐的胃肠功能迅速恢复,活泼可爱的笑容重新绽放在脸上。近日,他已健康出院。临别之际,家长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再三致谢:“感谢周院长、邵主任,感谢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团队!是你们高超的医术和及时的救治,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技术落地,合作共赢:紧密型医联体绽放惠民之花
本次儿童十二指肠降部复杂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圆满成功,背后凝聚着整个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周方执行院长、邵雷朋主任作为省级专家,不仅为医院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术,更通过“传帮带”将这种大医精诚、迎难而上的精神入心铸魂,为守护区域内儿童的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实、高效的屏障!
【健康科普】警惕儿童上消化道异物
什么是“上消化道异物”? “上消化道异物”是指滞留在食道、胃或十二指肠内不能被消化且未及时排出的各种物体,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约占急诊内镜诊疗的4%。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穿孔、出血、梗阻),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儿童误吞异物? 1. 加强看护教育:家长、看护者和教师应教导儿童切勿将非食物物品放入口中玩耍或啃咬。 2. 妥善收纳小物件:将硬币、纽扣电池、钥匙、小玩具零件等易误吞物品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给儿童穿戴存在误吞风险的小饰物。 3. 注意饮食安全:制作儿童食物时,仔细剔除鱼刺、碎骨片、果核等异物。引导儿童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避免喂食大块食物。 4. 关注高危物品警示:建议电池、尖锐物品、磁性物品等高危异物及玩具的生产商,在商品包装上提供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