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信息港山阳论坛

标题: 图说焦作50年变化(四):焦作市区现存最老的窑洞民居 [打印本页]

作者: 太行山下thsx    时间: 2018-8-3 20:46
标题: 图说焦作50年变化(四):焦作市区现存最老的窑洞民居

焦作主城区一瞥。焦作市主城区2015年人口达到102.29万人。2016年焦作市地区生产总值2082.6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797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11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看到当今欣欣向荣的焦作,您可曾想到100多年前的焦作是什么样子呢?

这是市民李化南先生收藏的道光已亥稿(1839年)《修武县志》。在这本县志的路图部分详细描绘了当时焦作这一带的自然村落布局。当时的焦作连个镇都不是。从现在的造店、店后、田涧、塔掌以西(不含这些村落)属于河内县管辖,以东属于修武县管辖。

古时东焦作、西焦作地图。从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东焦作到西焦作之间隔着一条河,现在叫群英河。当时的恩村叫镇,焦作都不叫镇。这一带其实就是很普通的自然村落。

古时从上白作到下白作、东西王褚等自然村落的分布图。细考起来,焦作还是从1898年英国福公司取得清政府批准在焦作取得“怀庆左右,黄河的北诸山各矿”的采矿权后在焦作开采煤矿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今天主要想说说100年前焦作人的居住情况。

焦作古窑洞民居。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北高南低。一到雨季,下在山里的暴雨沿山口冲下,把平原地区厚重的黄土冲成道道深沟。千百年来,沟越冲越深。因此,焦作古民居形成了两种主要形势:一是没有沟壑的,只能在平原地带建村,二是能够利用沟壑的就依沟挖窑洞居住。 到现在在田涧、翁涧、李河等许多雨水冲成的沟壑中还能依稀看到古民居窑洞。

前不久,笔者在焦作市解放区下白作村翻身街27号看到了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砖圈窑洞,感觉非常稀有。在焦作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农民早就不住窑洞了,农民都搬出了沟。特别是在繁华的闹市区,能够留下这座窑洞实属不易。
这就是焦作的历史实物。

部分已经坍塌的窑洞。

窑洞门。

作者: jiaozuo期盼    时间: 2018-8-4 15:07
农民都搬出了沟。特别是在繁华的闹市区,能够留下这座窑洞实属不易。

作者: 太行山下thsx    时间: 2018-8-4 15:54
留下来不容易,保存好更不容易。期望相关领导能够重视起来,尽快采取保护措施。现在许多新兴城市、为没有传承的东西犯愁,我们焦作有这些东西确不注重保护,实在是遗憾。
作者: 太行问道    时间: 2018-8-4 18:17
保护有难度 关键是要干净卫生 干燥宜居
作者: 云龙xing168168    时间: 2018-8-4 19:25
窑洞大部分都 建在底凹处和沟豁边。70年谷山水库决堤,市区姜河村的窑洞里一下淹死了好几个人。所以,有条件最好不要住在那里。
作者: 云龙xing168168    时间: 2018-8-4 19:26
窑洞大部分都 建在底凹处和沟豁边。70年谷山水库决堤,市区姜河村的窑洞里一下淹死了好几个人。所以,有条件最好不要住在那里。
作者: 太行山下thsx    时间: 2018-8-4 21:23
太行问道 发表于 2018-8-4 18:17
保护有难度 关键是要干净卫生 干燥宜居

三门峡的地坑院保存的就很完好。我小时候记得咱们焦作周庄、封河等村也有地坑院。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认为只要政府重视是可以保存好的。
作者: 太行山下thsx    时间: 2018-8-4 21:26
云龙xing168168 发表于 2018-8-4 19:25
窑洞大部分都 建在底凹处和沟豁边。70年谷山水库决堤,市区姜河村的窑洞里一下淹死了好几个人。所以,有条 ...

您说的很对。就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离开了古窑洞。虽然这些窑洞在建时就考虑到了洪水,一般也避开了沟底,但遇到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还是抵挡不住。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遗存,好好保护还是值得的。
作者: 六月飞雪***    时间: 2018-8-25 11:08
保护起来吧,拆了就没了

作者: 太行山下thsx    时间: 2018-9-6 10:24
六月飞雪*** 发表于 2018-8-25 11:08
保护起来吧,拆了就没了

您说的很对。这也是对历史和后人负责。
作者: jiaozuo期盼    时间: 2018-9-8 14:33
保护起来吧,拆了就没了

作者: 太行山下thsx    时间: 2018-9-11 21:40
您说的很对。历史是讲究传承的。没有遗存的窑洞,或者保存不好,断片了,就是遗憾。
作者: percy    时间: 2018-9-19 08:41
第一次看到焦作古代地图




欢迎光临 焦作信息港山阳论坛 (http://0391.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