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返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都是人体正气(抗癌能力)不足所致;在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外在致病因素,又注意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建国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更是集中西医优势于一身,综合各种手段,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更好的发展了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纵观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我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现代医学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研制出了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为原则的抗癌良药。 扶正培本是指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分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个抗癌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干扰素、白介-2、白介-6、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现已证明Rb、P53基因等均有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这些抗癌系统的功能表现都是指中医学的正气,这些功能低下就可能造成癌症的发生。我们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单体药理研究和人体正气的研究把扶正培本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一原则。 活血化瘀是指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认为血瘀对肿瘤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原则。 中医可以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辩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 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力;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研究证实了中药可提高化疗疗效,如补益类中药制剂、活力源口服液、甘露聚糖肽、十全大补汤等对放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或红细胞减少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益气养血、化瘀通脉类中药如阿魏化痞膏、生脉散、血府逐淤汤等,可减轻化疗引发的心肌损伤;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的中药如香砂六君子汤等,可减轻化疗后肠胃反应;猪苓多糖注射液等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中医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已经被广泛接受,逐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的基本模式。 可以预见的21世纪肿瘤防治的中国模式,是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病程特点,将整体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临床治疗,强调将微观与宏观、辩证与辩病、局部与整体、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制定适合治疗对象个体的最佳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价标准。有计划地把中药治疗和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相结合,达到既增加疗效,又减轻毒副作用,并最终将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有效率和治愈率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