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们工作人员在巡河的时候水量还不是很大,在安全水位线以下,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在智慧化平台上发现河道水量瞬间流量增大,于是我立即通过手机和对讲机联系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发出应急响应指令。”中星街道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到。近年来,山阳区中星街道积极探索基础治理新方法、新路径,通过人防+技防双重措施,着力打通到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加大投入,实现基层治理“无死角”。该街道依托雪亮工程,多方整合资金、强化硬件建设,投入30余万元,打造辖区全域治理智慧化平台——为9个村安装76个监控摄像头、配备对讲机,并积极打造综合防控室。通过技术设备对各村的主要街道、路口、安全隐患点位进行24小时全天候守卫。同时,将街道、村(社区)、网格的三级动态实时汇集到防控室,为街道高效率决策提供基础,实现了数据汇聚、信息共享和同步应急响应,解决了因辖区面积大导致的碎片化治理难题和内部隐形的信息壁垒难题,赋能基层全周期治理。 双管齐下,实现数据汇总“无盲区”。在此次防汛救灾工作中,人防+技防两项措施双管齐下,有效将辖区群众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在汛期来临之前,通过智慧化平台,把辖区重点点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信息转化为第一手工作台账,再通过工作人员全面开展“入户访民情”活动,进一步将台账充实、细化,第一时间对30余处安全隐患进行了有效源头化治理。可以说,人防+技防的双重措施,对此次精准防汛、科学防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布局,实现“人”“技”应用“立体化”。办事处主任朱琳介绍:“全天候守卫、全周期治理不仅体现在超前部署消除隐患方面,对街道党工委在事中管控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举个例子,汛期雨量大,在停电和网络信号不好的时候,我们集中配备的对讲机就发挥了即刻传递的作用。党工委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果断决策,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到各村、社区党组织那儿,使高效化、联动化、综合化防汛救灾的快速响应机制得以顺利运用实施。”
中星街道在实施人防+技防双重基层治理措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通过对治理结果进行反思、调整和提升。“在此次防汛救灾工作中,我们提出的“五个一”(一套完备的体系、一本全面的隐患点位台账、一支综合应急队伍、一个综合性的调度平台、一系列应急预案)战时防汛制度,就是在此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人防+技防措施的又一次精细化操作,为我们打赢防汛减灾的上半场硬仗提供了可靠保障。我们将通过不断完善人防+技防在各项具体工作中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提高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中星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晓波说。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原文钊 通讯员 索非亚、李晓侦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