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凖印象记

[复制链接]
查看: 5383|回复: 1
7白金站友
1412/10000
排名
3312
昨日变化

60

主题

35

帖子

1412

积分

白金站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12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从《黄河东流去》说起




         这一阵我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在喜马拉雅听了李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听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我眼前复活,使我感到十分亲切。


        原来这部书,我在上初中时听过。那时听小说是我最大的享受。每天上午一放学,就慌着往家跑,迫不及待地打开收音机听。有时收音机坏了,就跑到别的小伙伴家听。记得有一次,在我家老院大门口,我们十来个小伙伴聚在我一个本家姑家的草棚里一起听。书里王跑的石头梦,海长松卖菜,现在看来也是很精彩的,当时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我。


         按,李凖于1979年发表了《黄河东流去》的上部。到1984年,时隔五年,才发表了下部。那么我当时听的自然是上部,书中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最终命运,我并不知晓。时光匆匆了这多年,能全文收听这部小说,我十分欣慰。


        全书由1938年国军为阻止日军前进,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灾民流离失所,写到1948年新四军在黄泛区活动,建立政权,共跨越了十年的时空。全书没有连续紧凑的故事情节,而是撷取了一个个横断面,写了黄河岸边赤杨岗七户农民的逃荒命运。坚强善良的李麦,老于世故、人生阅历异常丰富的徐秋斋;海老青一家卖儿卖女的悲惨命运,吹响器的蓝五和雪梅凄婉的爱情结局;开饭店的精明的陈柱子,吃苦耐劳又工于心计的海长松的老婆凤英,还有我前边提到过的做着石头发财梦的王跑。这七户逃荒农民,作者一个个信手拈来,一会写洛阳,一会写西安,一会写咸阳,最后回归到赤杨岗故土。作者以深情的笔墨,高超的艺术,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黄河东流去》于1985年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




                    (二)一本文学书




        我是1978年上初中时,开始喜欢读小说的。家里有一本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初中《文学》课本,是我父亲上初中时用过的,我不知翻看了多少遍,时至现在我还保存着。这本文学课本,编选了古今中外有影响的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就有李凖的两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和《耕云记》。这是我最早知道李凖的大名,距今已整整四十年了。


        《不能走那条路》发表于1953年的《河南日报》,是李凖的成名作。作者针对当时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敏锐地捕捉到了土改后翻身农民有产生贫富分化的苗头,写了一个叫宋老定的贫农,省吃俭用想买地的故事。作品正好迎合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毛主席亲加编者按,在《人民日报》转载,引发了全国四五十家报纸转载,成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经典教材。李凖也一夜成名,轰动全国。


          《耕云记》也是李凖早期创作的反映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小说。作品巧妙地通过避雨,引出了一个名叫萧淑英的公社气象员的故事。故事中的萧淑英,工作认真负责,踏踏实实,给少年时的我留下了十分美好印象。





                       (三)几部电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看过李凖编剧的几部电影,都十分喜欢。这里按照顺序说一下。


        七十年代的有两部。一部是文革前十七年期间拍摄的《李双双》,改编自李凖本人的小说《李双双小传》。当时曾获得第二届百花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故事片奖。影片展现了性格泼辣豪爽的妇女队长李双双与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丈夫喜旺之间的矛盾斗争,歌颂了李双双的大公无私,一心为公,批评了农村中的某些落后现象。剧中最经典的台词是,别人是先恋爱后结婚,喜旺和李双双是先结婚后恋爱。这句话倾倒了全国人民。


          另一部是1978年拍摄的《大河奔流》,上映后迅速风靡全国。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步宽银幕影片。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宽银幕是什么概念。电影上集展现了解放前黄泛区人民颠沛流离的灾难,也就是《黄河东流去》中的有关情节。下集反映的是解放后,黄泛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治理黄河河道的过程。电影的主人公就是《黄河东流去》中的李麦。


       八十年代主要有三部,分别是《牧马人》,《双雄会》和《高山下的花环》。这三部电影剧本分别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片段和李存葆同名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牧马人》描写了一个叫许灵均的资产阶级的不肖子孙沦为牧马人的故事。他饱尝生活的磨难,但最后在身为资产阶级的父亲要带他出国时,他断然拒绝,选择仍然留在西北高原。肉体承受痛苦,而灵魂得以升华。电影获得了1983年第六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双雄会》描写了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在潼关南原兵败,全军覆没,带领十几个人逃往商洛山中。商洛山中条件艰苦,举步维艰。李自成为了反明大业,不顾个人安危,果断来到湖北谷城,策动已经投降明朝的另一支农民军领袖张献忠重新起义。剧情波澜起伏,险象环生,扣人心弦。


         《高山下的花环》是描写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是我军建国以来军事题材的最大突破。电影的主线是解放军某部连长梁三喜欠债还债的故事,副线是身为指导员的高干子弟赵蒙生不愿上战场,在母亲帮助下搞曲线调动的故事。两条线索相交错,在对比中显示出了崇高和卑劣。最后梁三喜为掩护赵蒙生而中弹牺牲,赵蒙生在英雄的感召下,抱起炸药包冲向山洞,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大功。另外副连长靳开来,梁三喜母亲梁大娘,还有雷军长等,都是极为感人的艺术形象。电影获得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李凖编剧的电影,可以说部部都很精彩,在当时上映的时候,全国人民都爱看。




                       (四)我见到了李凖




        记得是1990年的春天,有一天晚上我父亲对我说,李凖明天路过博爱,要来看文物;市里县里都通知了我父亲,让提前做好接待工作。


         第二天一早,我父亲安排好了工作人员,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等的时间不很长,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就开过来了。从车里下来三个人,我一下子就认出了李凖。李凖时年62岁,很好认。他戴着一顶灰色的鸭舌帽,身材高大魁梧,走路有点蹒跚。我父亲和李凖握了握手,寒暄了两句,就直接引领他们去看文物了。大约十几分钟,李凖看完了文物,到我父亲的办公室说了一小会儿话,出来就直接坐车走了。所以,李凖在博爱逗留的时间最多也就二十分钟。从头到尾,我都在院里的墙边站着,离李凖约有十来米。


        当年我还很年轻,没想那么多。许多年以后,我常想,要是当时把我父亲上初中时的那本文学课本,由我父亲预先翻到或是《不能走那条路》,或是《耕云记》那一页,请李凖签个名,李凖一定不会拒绝的,那该有多好!可惜的是,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只能是我永远的遗憾了!





                             (五)结语




        李凖,蒙古族,洛阳孟津人。其祖上是元朝的蒙古贵族,姓木华黎。元亡后,举家迁往洛阳垦田,去“木华”而保留“黎”之谐音,号为李姓。


         李凖初出茅庐时,以《不能走那条路》不仅震动了文坛,也震动了政坛,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是他盛年时的巅峰之作,必将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另外,李凖对新中国电影文学的贡献也是举足轻重,不可磨灭的。


          李凖曾任河南省作协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凖于200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


         李凖是建国以来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也是我唯一亲眼见过的大作家、大文豪。我为此而感到自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无感无感
7白金站友
2691/10000
排名
1545
昨日变化

2

主题

68

帖子

2691

积分

白金站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91
沙发
发表于 2018-11-28 14:29 | 只看该作者
李凖的作品刻画人物入木三分,非常生动活灵活现,主要还是作家深入生活,汲取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小说就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脱离生活,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广大读者所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我要提意见!
© 2022-2023 焦作信息港山阳论坛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03319号-5 豫公网安备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13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