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上、赶上和随上是三个同义词。这里我不想辨析它们的意义在细节上有什么差异。我想说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的农村,经常有给孩子起名叫跟上、赶上和随上的。那么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呢?他们又是跟上、赶上和随上了什么?
实际情况是,他们是跟上、赶上和随上分粮食了。这和我国当时农村的分配制度有关。原来我国在一九四九年建国以后,在农村先是搞土改,把土地分给各家各户,后又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搞互助组、合作社(由初级社到高级社),继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成立人民公社,全国农民携带土地、牲畜和农具等生产资料,集体入社,成为公社社员,奠定了“三级(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模式。其中生产队是最基础的集体单位,组织本队社员进行农业生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生产队班子设队长一人,副队长一人,妇女队长一人,会计一人,保管一人,记工员一人。生产队的分配制度先是实行“人五劳五”,后又改为“人七劳三”。所谓人七劳三,其含义是,劳动果实进行分配时,全体社员按人口平均分配其中的百分之七十,剩余的百分之三十,按劳动力(简称劳力),即按照各家各户参加集体劳动所挣工分进行分配。举个例子来说,张家有五口人,都是劳力;李家有十口人,也有五个劳力。两家劳力一般多,工分也差不了多少,但分配的劳动果实却大不相同。比如生产队有一百口人,除了交公粮,留够集体储备粮以外,剩余一万斤粮食进行分配。按照人七劳三的分配制度,先按人口分,每人七十斤,张家分三百五十斤,李家却分七百斤。再按劳力分,张家李家基本相同,不错啥。最终结果是,谁家人口越多,分配的劳动果实越多。这就造成了哪家劳力多,人口少,分配的粮食不够吃;哪家劳力少,人口多,分配的粮食吃不清。
这样的分配制度实质上起了刺激生育的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不会有啥独生子女,兄弟姊妹少则两三个,多则五六个,甚至十来个。这是为什么?除了多子多福的封建观念作祟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都敢生,生再多,不愁养活;生的越多,分粮食越多。特别是,到快分粮食的时候,谁家生了个孩子,那真是天大的喜事,街坊邻居、亲戚朋友见面,纷纷祝贺说,跟上了!跟上了!于是便给孩子起名叫跟上。有时候凑巧,一个生产队或一个生产大队,分粮食前,一下子生了好几个,为了避免重名,便互通声气,你家叫跟上了,那我家叫赶上,他家叫随上。
毛主席是不赞成实行计划生育的。毛主席十分看重人的作用,他说:人是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1976年毛主席逝世,没几年,我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逐渐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在农村开展了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重新把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生产队集体生产、分粮食的时代过去了,往后生孩子再也不会叫跟上、赶上和随上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模式彻底冰消瓦解。其标志是,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全国农民也由公社社员变为村民。
这些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松动了,放开了二胎生产,但年轻人普遍生产积极性不高。经常有些老年人数落年轻人说,以前家家缺吃少穿的年代,生活多么多么困难,可自己就能养活他们兄弟姊妹多少个多少个;现在生活这么好,住的高楼大厦,出门小汽车,吃穿都不愁,手里又有钱,却不努力生产。说话中颇有些表功的意思。其实,确切地说,那么多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养活的,而主要是靠集体养活的。孩子们再多,生下来就有集体给分粮食;孩子们因为小,吃不了多少,分的粮食根本吃不清。至于城市的孩子,生下来就有粮本,由国家供应口粮,更是不在话下。所以,归根到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代,全国的孩子都是国家和集体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这些年生育的孩子,可真是父母养的!
围绕着几个人名,闲话说了一大堆,里面不仅有文化,也都是真实的历史,而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