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阳区中星街道李河村工农桥南的部分民居。 李河村位于焦作市城区东北7.5公里处,属山阳区中星街道办事处(原百间房乡)管辖。 李河村现有村民3200人,外来人口近万人。这个村人均不到一分地,依靠农业达到致富目的似乎不大可能。绝大多数村民靠外出打工生活。 在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李河村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李河村卫星地图。图中央南北深色带状分布的就是古窑洞民居。 这个机遇就是利用李河村现有焦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窑洞遗存、利用本村存在上千年的古瓷生产遗址和生产技艺、利用上世纪初焦作民族资本企业中原公司在李河建煤矿的大量历史遗迹、利用在焦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文革时期农村生产大队大队部院落来大力开展乡村古村落体验、古瓷生产流程参与与观摩、焦作煤矿遗址参观;近代我国农村管理体制实物展等特色旅游。 位于李河沟里的古窑洞民居。 应该说在国家大力提倡绿色环保、开展乡村特色旅游的今天,有许多村庄做梦都想开展这些项目,但他们苦于没有载体。而李河村确同时具有有这么多难得的发展载体,真是千载难逢。 李河村的古窑洞大都是前房后洞,院子宽敞。 解放初期,李河村的村民都居住在窑洞里。解放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李河村的人们搬出了河沟,告别了古窑洞,在李河沟上的东西两侧建起了新居,河沟里的窑洞就逐渐废弃了。 两居室窑洞结构。 在这个南北长约500米宽约100米的河沟里有80多个窑洞,尽管已经年久失修,但整个村落的布局没有遭到破坏,没有其它建筑介入,为修复开发降低了成本。 相互串通的三个窑洞。 石头做外墙的窑洞。 到现在还有人居住的窑洞。 村里的一眼古井。这是支撑辘轳的石柱,上面还刻有文字。 村民用烧碗用的码放碗的碗笼堵住荒废的大门。在李河古村落,烧瓷遗存物品随地可见。 在焦作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些有关李河碗的俗语:“冯河的砂锅,李河的碗”。“李河碗,柏山缸,七方姑娘不有相”等。这都形像地说明了多少年来,李河碗的质量和在老百姓中的口碑。 站在村南边的工农桥上向北拍摄李河古村落,道路两侧是整齐的窑洞院落。 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李河大队大队部。 大门两侧文革时期的标语清晰可见。 大门局部。 大队大院。村民们正为春节排练节目。 李河村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且还距中心城区不远。如果将古村落规划恢复好,接待客人参观住宿;将古烧瓷作坊恢复好,让客人有兴趣有玩头;将部分煤矿遗迹修整好,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科技兴国教育;将近代我国农村管理体制实物收集保存好,供人们参观,相信是会有许多市民前来探幽访古、休闲度假的。 这种对古村落的恢复、对古烧瓷技艺的演示传承、对焦作煤矿开采遗迹的保护和近代农村管理体制实物的收集本身就是一种乡愁,就是一种传承。您说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