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来源
重阳节,又称“踏秋”,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六”定位阴数,“九”定位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因“九九”与“久久”同音,故又称为“老人节”。
九九归真,一元肇(zhao)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东汉汝南县境内有个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会出来作恶。瘟魔夺取了恒景的父母,于是他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害。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拜师练功,终于学成降妖剑术。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长的嘱咐,在九月初九这天,发给每位乡亲-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并带着乡亲们到山上避险。当瘟魔出现时,突然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进。
恒景此时手持宝剑,斩杀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阳,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传统美食
重阳糕:又称为“花糕”,这个是重阳节最传统的美食了,从宋代流传至今,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类似宝塔,因与“高”谐音,所以又有“步步高升”的意思,与重阳节要登高的意义是类同的。很多地方在这一天都会做花糕。
螃蟹:秋风起,蟹脚痒,陈酒醇,桂花香。秋季是螃蟹最肥美的季节,螃蟹也是秋季的应季食物,在重阳节里也是人们喜爱吃的海鲜之一。
菊花酒:重阳佳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在古代被看作重阳必饮,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为酒刚好音同“九”,称着九月九日这个节日,人们开始喝菊花酿造而成的菊花酒,闻着菊花香,吃着花糕,是节日里一大享受。
羊肉面:因为“羊”与“阳”谐音,因为羊肉是补元阳益气血的温热补品,正值秋冬季节,天气寒冷,食用可以帮助御寒。能达到双重防寒的效果。
重阳节出游
登高:登高最初的意义是躲避灾祸。正值金秋九月,秋高气爽,登高眺望,故此又有思亲的意义,并且登高能使人心旷神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插茱萸的意义在于避难消灾,人们认为农历九月初九是凶日,有多灾多难的含有在里面,茱萸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有很吉祥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重阳节时,人们采摘茱萸的枝条,连带着果实用布缝成香囊,随身携带,用来避除邪恶之气。
晒秋:金秋九月,正值赏花赏月的好时节,在南方许多传统乡村还保留着“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关于重阳节的诗歌名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唐】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杨。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