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目标3000亿!焦作未来五年这么干!

[复制链接]
查看: 44507|回复: 0
排名
11426
昨日变化

2812

主题

2808

帖子

6万

积分

开国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61558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17: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29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焦作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胜利闭幕。9月30日,焦作市委连续召开三场新闻发布会,市委、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和解读党代会精神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党代会报告指出,对今后五年的发展,焦作市提出五项重点任务,即“五高”,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高能级文旅、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

焦作市委副秘书长、党史研究室主任胡新江介绍了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该市今后五年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中哪些内容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重点来了!

重点项目

大力实施重大交通项目“378工程”,“3”即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新焦高铁、郑州都市圈交通S3线焦作段3条铁路项目建设;“7”即强力推进沿太行、沿黄、沁伊、焦平、长修、焦唐、郑焦7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8”即扎实推进孟州至偃师、焦平高速、沁伊高速3座黄河大桥建设,力争新开工郑焦高速、焦唐高速2座黄河大桥,在已通行3座桥的基础上,构建8座黄河大桥布局,突破黄河天然屏障,“天堑变通途”,大幅提升焦作对外通达能力,让我们出行更方便更快捷。

更加重视“里子工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现城区集中供热、供气全覆盖,加快河道综合整治和排水防涝建设,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推进治理智慧化,市县两级建成“1+N”智慧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市域吃上甘甜的南水北调水。

教育方面,学前教育抓普惠,实现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义务教育抓均衡,新建中小学校6所、改扩建10所,消除城镇“大班额”;高中教育抓质量,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培育名校长、名师、名校;职业教育抓技能,推进人才“双元”培育改革;高等教育抓提升,强力支持河南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完成焦作大学、焦作师专联合升本等工作。

医疗卫生方面,优化布局,推进市级公立“四所医院”、县级公立“三所医院”建设,支持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及医学研究中心、市二医院示范区分院、市中医院中医优势专科综合楼等项目建设;深化改革,加快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支持3个省级区域中心建设;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管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精神文化和社会文明方面,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县(市、区)公共文化场馆、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

打造“身边的榜样”——焦作楷模,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奋斗目标

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我市奋斗目标为:按照GDP年均8%的增速,到2025年,焦作的经济总量将迈上3000亿元的台阶。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施文明创建提升行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我市2017年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经过三年周期的接续努力,去年以全国第14名、全省第1名的成绩,一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设立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称号是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同时也是创建难度最大的城市品牌,是城市高品质发展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

下步,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实施文明创建提升行动:

一是培育文明风尚,打造“文明之城”。制定颁布《焦作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通过立法引导规范市民行为,广泛开展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六文明”系列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二是构筑精神高地,打造“好人之城”。

三是倡导诚信守法,打造“诚信之城”。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做好重点领域诚信“红黑榜”发布。

四是提升管理水平,打造“精致之城”。继续实施“一路三方”“路长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社区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公园广场、商业大街、主次干道等重点场所全面落实管理网格化。更加注重以城带乡,建立健全城乡同创机制,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城郊落实、向农村延伸。

五是坚持问题导向,打造“秩序之城”。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国文明城市模拟测评,瞄准关键症结,突出薄弱环节,查摆问题,力促整改。持之以恒地抓好市容卫生“治脏”、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乱”、公共服务“治差”,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推行窗口行业单位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有效纠治窗口行业单位服务不规范、用语不文明、态度不热情等问题。广泛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和文明交通“五要十不”活动,整治交通陋习,引导文明出行。

市委政法委: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焦作

2025年底,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使焦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为争创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打下坚实基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我们的主要抓手:一是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目标,大力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力争到2023年底,符合创建标准的村(社区)达到80%以上,企事业单位达到90%以上。二是扎实开展“涉稳风险排查化解、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非法集资专项治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重复信访和信访积案专项治理、房地产领域信访积案专项治理”六大专项治理,控新治旧、标本兼治。三是着力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多网合一”,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市委宣传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近年来,我市坚持一手抓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一手抓文化惠民活动开展,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的新路子。出台《焦作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焦作文化大典》、豫剧《铁血壮士》等51部文艺作品获得扶持奖励。电影《刻在石磨上的勋章》等多部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创建“百姓文化超市”,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近三年来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000余场次,“文明河南·欢乐怀川”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受到群众欢迎。

市委政法委: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我市共打掉涉黑组织1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5个、恶势力犯罪团伙43个,抓获黑恶犯罪人员3000余人,三年综合绩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前列,多个集体和个人受到全国、全省表彰。三年专项斗争圆满收官,但并不是完工收兵,而是常态化打击治理的新开端。我们将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巩固专项斗争成果,推动扫黑除恶斗争走深走实。

市发改委:推进开发区建设

力争到2025年,我市3家开发区进入全省前30名,培育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材料)、5个500亿级产业集群(现代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轻工纺织、能源工业)、6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5G、新能源及网联车、节能环保)。

实施“5321”创新发展工程,着力培育50家创新型企业,建设30个新兴产业园区,打造25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引进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开放带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每个开发区每年新引进落地1个10亿元以上龙头型、基地型、集群型重大项目,以区中园形式布局建设1个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链关键环节转移。

加快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高水平建设10大百亿级特色园区。以“亩均论英雄”,深入开展“百园增效”攻坚行动,力争每年盘活土地5000亩以上。严控“双高”项目,加速开发区循环化改造。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持续开展项目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力争签约项目年度落地率达到30%以上。实施“三化三制”,加快开发区公司化、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政策链“五链”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智能化园区建设,进一步激活变量、扩大增量、优化存量。

市人社局:提升就业容量就业质量

加快完善“1+6”和“引才聚焦”系列人才政策,持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确保焦作市引育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切实感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生活在焦作的幸福感,为建设现代化焦作贡献人才支撑。

市工信局:“七个聚焦”推动发展

焦作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计划,争当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未来五年,一是聚焦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聚焦企业,建强市场主体;三是聚焦企业家,发挥生力军作用; 四是聚焦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五是聚焦项目,筑牢工业发展坚实支撑;六是聚焦服务,创造企业发展最优环境;七是聚焦数字化,增添产业发展新动能。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全市上云企业总数突破7000家。

市住建局:推动城市建设有机更新

一是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项目696个(今年的205个正在有序施工),将惠及4.5万户群众;二是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进度。目前全市在建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有36个,预计在2023年年底前实现建成交付,可使12万征迁群众乔迁新居;三是加快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城市路网建设,闭合外围快速通道,加快东海大道、牧野路建设进度;对群众关心的无障碍设施、停车场、窨井设施等开展专项排查整治,不断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市农业农村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一是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二是加强防返贫监测帮扶;三是坚决防止因灾返贫致贫,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未来焦作市将从完善领导体制、印发实施意见、明确工作重点、打造示范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强力推进。

焦作市商务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创新开放招商方式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通过提升传统消费能级,拓展服务消费,发展乡村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发展夜间、假日消费,扩大内需这个基点,激发消费潜力和活力;

下步焦作将把招商引资作为商务部门的主责主业,准确把握新时代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要求、新趋势、新特点,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五个更重要”,即:质量比总量更重要、落地比签约更重要、链条比单体更重要、诚信比成果更重要、服务比政策更重要的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

焦作市教育局:校内校外负担“双减轻”

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焦作市出台了《焦作市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建立了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基本原则,目前,已检查学校310余所,处理群众举报40余件。

在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方面,把做好“双减”工作纳入全市教育领域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工作当中,加强校外培训办学行为监管。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从严查处校外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超标超前培训等行为,依法依规取缔“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关停无证或证照不齐350余所,取缔学科类112所、非学科类215所。

市交通局:郑洛“双圈”融合 全力实施“67831”

“67831行动计划”:“6”即在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的基础上,对全市6000多公里的“四好农村路”进行再巩固、再完善、再提升;“7”即全力推进沿太行高速、沿黄高速、焦平高速、沁伊高速和长垣至修武高速以及焦唐高速和郑焦高速7条高速公路项目;“8”即在现有桃花峪黄河大桥、国道234焦郑黄河大桥、温县南河渡黄河大桥的基础上,力争再建5座黄河大桥,形成8座黄河大桥格局,“天堑变通途”;“3”即打造3个交通圈:就是快速通达域内各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快速通达郑、洛、新、晋、济等毗邻城市的1小时交通圈,快速通达中原城市群的2小时交通圈;“1”即建成1个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把我市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交通优势,进而把交通优势转化为枢纽优势,为创造产业优势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

市科技局:抓科技创新 创科技未来

焦作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过去几年,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好成绩,未来在具体落实方面,焦作市要突出做强创新“引擎”,做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生态”的导向。重点在七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推动成立焦作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二是提升创新源头供给,深化推进院(校)地科技合作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集聚裂变;五是跟进全省实验室体系整合重组,强化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六是以科技赋能四大怀药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七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市文化与旅游局:打造高能级文旅

打造高能级文旅这个概念在报告中多次提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焦作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拉长文旅产业链条,壮大市场主体,促进文旅发展实现由旅游向旅居、由休闲向康养、由观光向度假、由资源依赖型向文旅创新融合型转变,打好“五张牌”,建设“五名城”,着力打造富有活力、富有特色、富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山水富城·文武福地”。

市卫健委:打造“健康焦作” 加快中医发展

一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二是加快建立分级诊疗新格局。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

三是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巩固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加大市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四所医院”,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三所医院”建设力度,加强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是全面推进健康焦作行动。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做好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以及各类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防控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加快中医发展方面,以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为重点,加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以区域诊疗中心建设为带动,加强中医学科建设;以“怀川英才计划-焦作市名中医”评选为引领,持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平台,提升群众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无感无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我要提意见!
© 2022-2023 焦作信息港山阳论坛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03319号-5 豫公网安备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13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