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点评:人民日报发布双黄连口服液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社会抢购潮的两处失误! 2020年一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一篇人民日报发布的“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火爆网络,并一度导致网络购物平台上双黄连口服液脱销!引发全民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狂潮,有人深夜排队去药店购买双黄连!随后,就有腾讯医典、丁香医生提出质疑和反驳意见,人民日报又发文劝大家不要抢购,说双黄连口服液只是抑制病毒,没有预防作用! 从这起一夜之间逆反转事件,飞刀看出人民日报和上海药物所都犯有失误! 上海药物所的失误在于:对外宣传一个药品是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效果,得经过严格严谨的临床药物学流程实验,其实在现代医学体系里,证实一个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是相当复杂和繁琐的一件事!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要花费12年时间,需要投入66.145亿元人民币、7000874个小时、6587个实验、423个研究者,最后得到1个药物。 但化学药物研发又是个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活,比如开发某种化学药物,经过新药开发的多个环节和临床试验后,上市的成功可能性也许只有0.1%。没有经过临床实验就贸然断定双黄连口服液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你说的抑制是在实验室,不是在病房!没有大量患者证实就无法断定它对百分之三死亡率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抑制作用!值此国难当头、重大疫情之非常时期,对外发布药物信息必须慎之又慎! 第二个失误就是中国最大官媒——人民日报犯下的!在这种特殊时期,人心惶惶,大家都敬重、高看人民日报,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官媒!发布信息更不应哗众取宠,为了博眼球而用没有科学论证的内容、哗众取宠的标题来误导大众,引发全民的抢购潮!必须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去报道!不管是药学专业人士还是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这浮躁慌乱的社会形态下保持清醒头脑,谨言慎行,不给政府添乱,不误导人民群众! 人民日报一个报道,可以拯救一个种类的药物!可以让这类药企股价大升,可以让双黄连口服液一天(不用一天)卖断货!其实抗病毒的药物很多,️病毒唑、抗病毒口服液、金银花(也是双黄连主要成分之一)、板蓝根冲剂、病毒灵等!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病毒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而实现的。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将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1. 穿入和脱壳抑制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恩夫韦地、马拉韦罗 2. DNA多聚酶抑制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膦甲酸钠 3. 逆转录酶抑制剂: 核苷类: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 非核苷类:依法韦仑、奈韦拉平 4.蛋白质抑制剂:沙奎那韦 5.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6.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干扰素 许多中药也有抗病毒的功能,而且对病毒的杀灭作用机制多样,很少产生耐药性。根据病毒种类不同,选用的中药不同,如可抑制艾滋病病毒的中药有黄芪、苦瓜、天花粉、槟榔、甘草等;可抑制疱疹病毒的有黄芪、夏枯草、大黄、石苇、天花粉、怀牛膝、苍耳子、西洋参等等;可抑制肝炎病毒的有紫草、姜黄、桑寄生、黄柏等等。中药抗病毒的同时,常常兼有清热解毒、抑菌、消肿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改善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另外有很多中成药有抗击病毒的作用:蒲地黄口服液、复方蓝芩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复方鱼腥草片、抗病毒口服液、桑菊感冒颗粒等等。 在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向各地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所提到的抗病毒治疗,只有: “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万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200mg/50mg,每粒)每次2粒,每日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