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焦作,王先生听说父母买了3条昂贵的床单,每条竟然高达17000元,感到非常惊讶,就跑去父母家问了问。没想到听了老两口的话,王先生一下傻眼了。
老两口说,床单给孙子一条,剩下的自己用,这个能治病,什么心脏病吃了药可以不用安装支架,17000元一条的床单是泰国王室用的...以后要传给后代。他们还说这段时间常去一家生活馆听课,已经买了20多万元的保健品,光最近一个月就花了5万多元。 王先生一听急了, 觉得父母他们一定是被骗了,应该去门店把东西退了。没想到老两口听了王先生的话,气得要分家。说他们吃了这些保健品,整个人都变精神了,也不用住院了,希望王先生不要管他们。
后来,记者陪着一家人去生活馆讨要说法,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负责人才承认,产品确实代替不了药品,只有一些保健作用,并为当初,员工在宣传过程中,讲解产品不够规范道歉,也同意退还老人26000元的费用。
其实,在网上随便一搜,类似消息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大多数都是夸大产品治病效果或者承诺送高额赠品的。面对这些精明的骗子,老人们显然是弱势群体,即使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也很难招架。再加上人到了年纪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毛病,老人便将自己的健康寄托在保健品上面,相信保健品的功效可以“药到病除”,加之那些销售人员能说会道,服务又贴心,老人很容易就把钱掏出去了。
那么,坑骗老人的保健品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老人对保健品的痴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难。现在保健品销售商,多有固定门店、合法的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但位置偏僻,而且在宣传时仅限于口头,缺少书面证据,给监管执法部门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当然,不是说难管就不管了。面对被坑骗的老人,相关监管部门不该“失语”,毕竟这是他们职责所在。也正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还是应该积极开拓监管手段与途径,不要总等到事情发生后再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