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形象的快速提升,焦作东海大道、阳山路、西环路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南延伸,形成三条南北大道,建设中的黄河大桥一旦完工,便可南到荥阳,打开焦作的南大门。而高峻的太行山却挡住了道路北延的步伐,只有穿越太行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大通道。2017年8月,本论坛曾有一贴《关于“国道207”改线走向的建议》,文中阐述了焦作向北修建公路的意义,提出了线路设想:山阳路——西村——交粮河——老坟沟——夺火——陵川,以形成焦作的南北大通道。 这个建议很好,常在脑海中勾画出线路的风采,后经仔细分析,发现一个问题:夺火的海拔高度约1280m,应该一路向下才能到达海拔仅有150m焦辉公路,但设想中的公路从夺火向南,公路的海拔高度不降反升,大约在10km处爬升到了1340m处,这必将增加后半程的山路坡度或绕行距离,为后半段的施工带来难度,很有改进的必要。
经反复考虑,“焦夺公路”(焦作至夺火)的线路位置逐步形成,而且全程没有起伏,焦作往北只升不降,从夺火过来只降不升,这在沟壑交错的南太行,实属不易。简单来说,依靠“三沟两洞十一桥”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三沟:净影寺向北直达夺火的山沟,净影寺向东直达交粮河的山沟,穆家寨上下游的山沟。两洞:两条隧道,十一桥:沿途的11座中小型桥梁。
只要焦夺公路修通了,夺火往北到陵川有现成的公路,这样一来,焦作的南北大通道就真正形成了。
既然是线路,还是看图说话最为直观,为便于前后两图浏览方便,线路以夺火为起点一路南下,附图如下:
图1中,线路的北起点位于夺火乡南的A点,海拔1270m,向西南方向2.7km下降到海拔1200m的B点,平均坡度2.59%。途中经过的1号桥,下方为人车通道,上游流域面积极小,即使暴雨这里也不会出现洪水。2号桥上游的流域面积约4km2,可根据防洪级别设计桥梁大小。后文中,凡上游面积不超过2km2的水道,本文不再设置桥梁,修路是建个涵洞即可。
由于B点右下方的地势不便修路,所以道路跨越到水道的左侧。从B点到C点3.8km,线路的海拔高度从1200m下降到1100m,平均坡度2.63%。绕过了复杂地段,道路在小山沟的前方“调头”出来沿主沟逆行,接近水道时架桥返回到水道右侧继续南行,经4.7km的行程,从C点到达D点,高度从1200m下降到1100m,平均坡度2.13%。3号桥上游流域面积11km2,4号桥上游的流域面积为2km2。
从D点到E点行程6.7km,高度从1100m下降到1000m,平均坡度1.49%,经过的5、6号桥,上游的流域面积分别为5km2和7km2。
从E点到F点行程6.9km,高度从900m下降到830m,平均坡度1.01%,中间经过晋豫两省的分界点,从分界点到F点,道路从山腰逐渐接近沟底,由于沟底的水道是东高西低,公路下降的速度看似很快,实则很缓。两省的分界点也是线路走向的分界点,从这个点到夺火,方向向东北,从这个点到山下的焦辉公路,方向向东向。在水道最靠近南边的位置经7号桥到达南岸的F点,从这里向南开挖隧道长度最短。7号桥的上游流域面积20km2,桥面和隧道入口大约高出沟底25m,以防止暴雨时洪水灌入隧道。
1号隧道从青龙峡景区内的公路下穿越到山南的G点,全长2500m,高度从北口的830m下降到这边800m,坡度1.20%。出来隧道后道路分成左右两条,向西为旅游支线,3.2km到达土岭村,高度从800m升高到850m,平均坡度1.56%,再右转1.2km到达青龙峡景区的游客中心,这就拉近了青龙峡景区与交通主干线间的距离,使景区受益。
从隧道口出来向东,经3.8km到达H点,高度从800m下降到700m,平均坡度2.63%。再前行两次经过返底村(人员外迁,现只有一户人家居住),前方折返的位置位于两个小山沟的汇合处,地理位置相对开阔,能修建出较大转弯半径的折返弯,折返处的8号桥上游流域面积3km2,过桥后道路继续南行往山腰上“攀升”,实际上,道路依然是下坡,这是由于沟底下降坡度更大的缘故。
从上图的H点到这里的I点,行程3.8km,高度从700m下降到600m,平均坡度2.63%。从I点处前行不远进入2号隧道,长度240m,从山梁西侧出来在山梁尽头处折返,转弯半径约120m。折返后沿山沟逆行回到沟底,经9号桥折返到达K点。9号桥为行人、车辆、流水共用桥,上游流域面积6km2,从I到K再到L点,距离都是3.8km,高度从600m到500m再到400m,平均坡度都是2.63%。
从L到M,距离3.8km,下降高度100m,平均坡度2.63%,也就是从1号隧道出来时的海拔800m下降到300m,坡度都是2.63%。M点向下与青云大道交汇,后经两座桥梁到达三门河口,10号桥的上游流域面积69km2,11号桥的上游流域面积37km2,这两座桥均为行人、车辆、水流三者共用桥,而三门河则汇聚了这两股水流,暴雨时流量极大,为避免水患,道路从山腰上通过。
从三门河出来到达海拔200m的N点,距上图中的M点相距6km,平均坡度1.67%。终点O位于焦辉路与建设中的东海大道交汇处,海拔高度154m,距N点相距2.6km,坡度1.77%。
这是全景图,道路全长54.9km,总落差1116m,总平均坡度2.03%,最大坡度2.63%。公路在山西境内23.6km,桥梁6座,且都是小桥,施工难度不大。河南境内道路长31.3km,桥梁5座(其中3座较大的桥梁),隧道两条,另有旅游支线3.2km。
综上所述,这条公路的优势十分明显:坡度不大,且没有起伏变化,坡度之均匀,有可能创造一项山区公路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若果真如此,这条公路可命名为“南太行吉尼斯公路”;急弯不多,屈指可数;桥梁不大,甚至半数以上只能称为小桥,所有桥的下面常年处于干涸状态,只有暴雨时才有流水,便于施工;隧道不多,只有两条,全长不足3公里;全程无拆迁的困扰,在青云公路以下的路段,可能会有少量的征地;青龙峡景区距公路只有4.4km,有利于景区的发展。鉴于这些优势,望晋豫两省能完美合作,早日修建这条公路,为两地的来往带来便利,造福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