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正,出将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所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格言像金子一样的闪亮,是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自小胸怀大志,勤奋好学。26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一生起起落落,宦海沉浮37 年,但始终忧国忧民,他一生清廉以服务天下为己任,他所留下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据《言行录》记载,范仲淹初为吏部员外郎,后官居参知政事,直至去世,几十年间未曾增加一名仆役。他年轻时在广德军为官,调离之际穷得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一匹马,连赴任的盘缠都没有,没办法只好把马卖了徒步前行。 对家人范仲淹也是严格要求,他积极倡导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的寒素家风。家如果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老婆孩子的吃穿都只是勉强够用。相传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勤俭持家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不敢妄想, 但新娘子不这么想啊,新娘子心想“结婚乃人生大事,不能太寒酸,总得稍微体面些吧!范纯仁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 大声说:“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两件贵重衣物,到底是什么打算?难道我范家的门风,要在你手中坏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与节俭有什么矛盾?又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费呢?”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就想扯点好布做新衣,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岂能以结婚为由,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亲家如若坚持,那我范仲淹就敢把这些衣物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的物品,也没有举办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在范仲淹的严格的教导之下他的四个儿子个个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 范仲淹后来官居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这个级别是很高的啊,收入也很可观,但是他生活那么节俭大家不禁好奇他的工资都花哪去了呢?看他的传记,得知他的工资都救济了穷苦百姓,他一生曾救助了三百多家庭,不得不说他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 相传他在苏州居住时,一位风水先生盛赞他的房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将此屋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忧乐观是范仲淹廉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境界。他在不朽名作《岳阳楼记》中曾这样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始终为国计民生忧心不止:忧君主不能选贤任能施行善政,忧边关不宁,忧官吏贪腐,忧民生贫困等等,即使被贬黜也不曾放弃他的理想。他被贬到苏州为官时,也丝毫没有消沉,依然积极为苏州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今天我们依然还在学习范仲淹,是学习他的一种精神,一种廉洁奉公,忧国忧民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清晰的明白加强廉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廉洁奉公的“官德”和不贪不淫的“私德”,要艰苦奋斗、勤俭朴素、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摒弃铺张浪费和奢靡享乐,加强自身廉政建设。“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要有范仲淹那种坚守清贫、自奉廉洁的“甘愿俭廉”精神,要有拒腐防变的能力,这是对新时代公仆廉政的基本要求。在范仲淹看来,一人“俭廉”,可免一人一家之祸;若得人人“俭廉”,则可免政权覆舟之祸。因此,领导干部更要管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对家人言传身教,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用自身的清正廉洁带出好家风、好作风,进而影响社会风气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