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空间格局。
啥是郑州大都市区?2016年年底,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说,以都市区为统计单元的GDP、人口要素等主要指标显示,都市区已成为各类发展要素在空间上聚集的主要载体。
这个“非常1+4”,优势不一般。据估算,郑州和4个“小伙伴儿”以全省8.7%的面积,集聚了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
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谋划“郑龙头”发展框架和功能布局,破解行政区划对“郑龙头”发展制约,推动郑州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规划》借鉴杭州、成都、武汉大都市区发展经验,打造“青山绿水间”和“铁路轨道上”的郑州大都市区,提出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空间格局,最终形成高度融合的网络状城镇体系。
郑州大都市区不是简单地把中原城市群切小一点,而是更务实地去推动区域要素流动,强化“郑龙头”的经济势能和“极化效应”。《规划》指出,未来,随着郑州辐射带动能力和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现阶段空间范围的基础上,会逐步将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所辖县(市)及汝州市、兰考县等省直管县(市)纳入郑州大都市区范围,加快形成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空间发展格局,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迈进。
一核
即郑汴港核心引擎区,是郑州大都市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四轴
即完善主要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南北向沿京广、东西向沿陇海等区域发展主轴辐射带动能力,建设郑焦、开港登功能联系廊道,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城镇密集带。
三带
即黄河文化生态带、嵩山—太行山区文化生态带和农区田园文化生态带,共同构成郑州大都市区外围绿环。
多点
即次级中心城市、新兴增长中心、重点镇和特色小镇等构成的郑州大都市区多层次发展空间。
郑州大都市区将是啥模样
8月9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空间格局。
龙头带动承接农村人口转移
《规划》分近中远期分别提出了2020年、2025年和2035年郑州大都市区发展目标。眼下最急切要完成的目标是,到2020年,区域集聚人口达到2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人均GDP超过9万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展望2035年,郑州大都市区常住总人口将达2300万—2800万。
没有一定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很多产业无法生存和发展。
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建议,加快推进中牟、荥阳、新郑等县(市)撤县(市)设区,进一步优化郑州中心城区的功能布局,可以演绎出更多精彩的发展故事。
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是有国际通行原则的,即“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
通勤圈的提速,也为大都市区的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郑州发展空间轴向外延伸,郑州与通勤的空间关系越来越紧密,将从“点—轴”结构向“城市—区域”的都市区化结构演变。
面对全球化分工,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集成,大都市区产业结构正在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说,郑州大都市区的传统制造业总体上处于转型升级过渡阶段,相当多的企业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环节。能否抓住智能制造这一重大机遇,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关系到中原城市群能否在区域竞争中实现“变道超车”。
共建共享重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规划》借鉴杭州、成都、武汉大都市区发展经验,坚持把郑州大都市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生态、水利、能源、信息等为重点,统筹优化区域生态环保和基础设施布局,构建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大都市区功能网络体系。
《规划》强调,要把绿色空间的保护增值和创新空间的培育,作为大都市区功能提升的重点。例如,推进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沿岸地区保护工作方面,要培育该地区文化、生态、教育、科研、游憩、休闲等多种功能,探索沿线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未来的郑州大都市区,将令“近者悦,远者来”,更具魅力。
一图读懂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
|
|